当前位置:新开传奇情感潘金莲武大郎(武大郎是身高一米八清官)
潘金莲武大郎(武大郎是身高一米八清官)
2022-05-23

在小说《水浒传》中,一些配角人物比许多梁山好汉的戏份还要多。其中最有名者,莫过于武大郎和潘金莲。

潘金莲本是大户人家的使女,因为不堪主人骚扰怒而告诉主母,结果被主人倒赔嫁妆,把她嫁给了很矮很丑的武大郎。武大郎娶了美貌妻子,辛苦赚钱养家,但是潘金莲可能因为不甘心,她不守本分,在清河县时作者说她"为头的爱偷汉子",以至于武大郎只好搬家。到阳谷县后,趁着武松出差期间,潘金莲又和西门庆勾搭了,最后潘金莲在王婆建议下,毒死了武大郎。而后,武松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,为哥哥报仇。

潘金莲美貌,却心肠歹毒;武大郎虽然善良,但是个矮人丑。两人结局,也引得无数读者为之唏嘘。

近年来,很多人开始为武大郎和潘金莲翻案,他们信誓旦旦说武大郎原名武植,是个身高一米八几的清官,潘金莲和他夫妻恩爱,育有四子,还提到了墓志铭。于是乎,很多人痛斥施耐庵抹黑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,甚至连施耐庵后人都出来道歉了。

但是,很不幸,历史上并有武植,所谓的墓志铭也是后人附会。

从墓志铭说起

说到历史上的武植,很多人都会说他的墓志铭。武植的墓志铭写了什么呢?并不难查,内容如下。

武公讳植字田岭,童时谓大郎,暮年尊曰四老。公之夫人潘氏,名门淑媛。公先祖居晋阳郡,系殷武丁后裔,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。公幼年殁父,与母相依,衣食难济。少时聪敏,崇文尚武,尤喜诗书,中年举进士,官拜七品,兴利除弊,清廉公明,乡民聚万民伞敬之。然悠悠岁月,历历沧桑,名节无端诋毁,古墓横遭毁劫,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,痛惜斯哉。今修葺墓室,清源正名,告慰武公,以示后人,是为铭记焉。

这份墓志铭,乍一看真是那么回事,但仔细一看问题颇多。

武植墓志铭

首先,什么人、什么时候为武植写墓志铭没说,而且开头直接就是"武公讳植字田岭",太不合规矩了。稍微看过古人墓志铭的人都懂,开头起码应该带上主人公的荣誉,比如"明故某地县令、进士出身武公……",顺便还得写上撰文等人。

比如明代赵行可墓志铭,其一面用篆书题"皇明奉政大夫秦府长史左峰赵公暨配宜人张氏墓志铭"。另一面为铭文开头则是"明故奉政大夫秦府左长史左峰赵公暨配宜人张氏墓志铭"。接下来为撰文、书丹、篆额者的官衔和姓名,分别是刘焘撰文,戴才书丹,赵宗轨篆额。即便是格式简单的墓志铭,最起码开头也得带上官职。

两下对比,就能看出来武植的墓志铭有问题了。

万民伞

其次,万民伞明代根本不存在,而是清代的东西。清朝中后期,地方官员如果清廉,为公为民,他离任时,老百姓就会送他万民伞,以及万民衣,甚至还可能有德政匾,德政牌等。《皇朝经世文统编》《钦定平定金川方略》《斯未信斋杂录》等清代文献中,都提到过万民伞。既然如此,"乡民聚万民伞敬之"又怎么可能呢?

其实,从墓志铭最后一句话可以知道,所谓的武植墓志铭,是1996年修墓时,由后人所写。写墓志铭的人不懂,才会把民间流传的故事稍加整理,写入墓志铭中,也因此出现了"万民伞"这样的低级错误。

这样的墓志铭,能作为证据吗?相信严谨的学者都不会同意。

再说阳谷县令

墓志铭还有一个问题,只说了武植中进士,做过七品官,但却没说他到底做了什么官。这其实很反常,墓志铭不提具体官职,只说官品,莫非是怕别人知道吗?不过,很多资料(包括知网很多文章)都提到,武植在永乐年间,做过山东阳谷县县令,但是出处不统一,或说《山东通志》,或说《清河县志》等。

《清河县志》主编沈世远所言

实际上,翻看《山东通志》或者《清河县志》,从宋朝到明朝的官吏中,压根没有关于武植和潘金莲的记载,更别提他中过进士了。尤其是《清河县志》,从嘉靖二十九年,即1550年开始,先后七次重修,都没有提到武植。只是后来因为当地流传甚多,才以民间文学(注意这点很重要)的形式,收录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。这一点,县志主编沈世远十年前就说过了。

所以,武植中进士,做县令都是谣传,否则县志、通志一定会有记载。除非他只是普通人,一生乏善可陈。

最后说武植墓开棺

很多资料提到,武植墓被发现后,人们根据出现的腿骨,推测武植一米八等。仔细看这些文章会发现,所谓身高和开棺,简直是漏洞百出。

首先,武植墓开棺时间不一样。有的说是1946年,有的说是1992年,有的说是1994年,有的说是1996年,还有的说法模糊,只说上世纪九十年代。其次,开棺原因也莫衷一是。有人说是为了修葺墓,有人说因为揭不开锅,所以开挖其坟墓,想弄点宝贝。还有,开棺者是谁也不清楚,有说是当地人,有说是专家考古,也有说是武氏族人。至于身高,更是说法多样,比如一米七,一米八,一米七八、一米八九等。

文章发表于1994年

很多资料提到,武植墓里是金丝楠木悬棺。悬棺一般在悬崖上,且是少数民族的风俗,武植是汉族人,家乡风俗也并未融入少数民族中,墓中用悬棺不是很奇怪吗?换个角度,武植若是清官,怎么会用金丝楠木做棺椁,墓中又怎么会有宝贝呢?人们又如何知道墓中有宝贝?是因为其墓外表奢华吗?

其实,包括武植名声被毁,说法也各不一样。有资料说是武植好友王某诋毁,有资料说是黄堂(其实这人名字谐音就是荒唐),还有资料说是孔二(莫非在讽刺谁)?这些故事,其实与"狗咬吕洞宾"故事几乎一样,只是名字不同罢了。包括此人的身份,和武植关系,也是各有说法,或曰同窗好友,或曰远房亲戚。

这种感觉,就像很多地方的导游,总是能根据一块石头又或者一棵树,说出一大段故事来。但往往只是"据说""传说""据传""老一辈人说过"。其真实程度,可想而知。这种套路,往往是后人附会。

事实上,搜索知网、国学网等可以发现,关于武植潘金莲之事,从来没有权威的出处,更没有权威的开棺照片和视频。包括"武植"这个名字,最早出处也是在嘉靖本《金瓶梅》,这应该是作者根据武松名字所取。

至于所谓施耐庵后人为武植写诗道歉,且不说那首歪诗水平堪忧,就是其本人身份也值得怀疑。

退一步来说,即使历史上真有武植,那也不能说施耐庵抹黑他。施耐庵于洪武三年去世(1370年),而武植做官于永乐年间,是在1403年到1424年。那么洪武三年就去世的施耐庵,如何能抹黑永乐年间的武植呢?这不和前面墓志铭一样,把后朝的故事安在前朝人的身上吗?

再退一步来说,即便历史上武植确实如此,施耐庵也不必为他道歉。要知道,施耐庵写的是小说,不是正史,小说与历史人物形象不符合甚至大相径庭者比比皆是,这是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写,实在是很正常的事。

比如周瑜在演义里小肚鸡肠,时时想害诸葛亮,毫不顾及孙刘联盟;小说里的苏定方射死罗艺,成了叛国贼,而历史上他灭突厥、夷百济、伐高句丽、定吐蕃, "只身转战三万里,一剑曾当百万师";历史上的陈玄奘与西游里的唐僧也完全不同;至于潘仁美、张士贵、李道宗等更是惨遭污蔑。

若真是因为和历史形象不同,那么,被拔高的形象又该如何评价?姜子牙真有打神鞭吗?诸葛亮真的会祭风吗?罗艺燕云十八骑真有那么牛?李元霸真能打败十八路反王?难不成他们的后人,还要去感谢作者,年年给作者烧纸上香不成?

参考资料:《水浒传》《山东通志》《清河县志》

网络资料:《水浒故事波及后世 清河武潘不通婚》(http://img.gzkyz.com.cn/cwtea/20210903/iqv2arkhmrb

新开传奇    手机版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QQ号:577801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