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1999年末退休回家的,从此不愿参加社会各种活动,只闷头操作在自家的园田里,晚上看看闲书,真是过上了深居简出的老年生活。
:至于期许,多年来,我一直非常感念哲人罗素说过的一句话:“在一切品质中,善良的本性界上是最重要的。”我想,“扪心”—说到底是一个社会向善的栏目,我个人希望它能得更长远。
因为对题材有特殊要求,这个栏目的资源稀缺,有时一个月也见不到一篇来稿,且大多数需要我通过采访重新梳理才能上版。但这些都不是最的,最让我难过的是栏目在进行到三年—2014年年初的时候遇到了瓶颈期……我不愿这个栏目就此搁浅,凭直觉我感:它是一个有生机的栏目,其对社会的意义是我以往做过的栏目不可取代的。就是和全国副刊栏目相比,它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栏目之一。
王逸人:新书出版了,原来的栏目依旧,说说你今后对“扪心”的期许吧?
我阅读《新文化报》2014年12月20日刊登的录《训练父亲“方便”那段虐心的日子,让我此生抱憾、五内如焚》那篇后很受,从中使我更加感觉到人生在人该有多么,特别是我们这些老年人,活得更是不容易啊!
文章发表后,我们9个兄弟姐妹不仅没闹别扭,还更加珍惜亲情,彼此间关照多了,问候也更频繁了。特别是我们的后代们看了这篇录,个个觉得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真是了不起;长辈们这种勇于、敢于亮丑、真诚认错的好可爱,值得他们学习和尊敬。我们这个拥有35口人的大家庭到处充满了相亲与相爱的气氛,这不正是在九泉之下的爹娘所希望的吗?
其实,我个人认为,这个栏目从一开版就比较成熟—从形式到内容。所谓“功夫在诗外”,容我在这里显摆了。
我今年82岁了。我认为不管岁数多大,有健康就有一切。我一生爱好乒乓球运动,由于年轻时的这个爱好,晚年了还有个很好的运动健身项目,现在我还在我们新里社区为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当教练呢。我想,只有身体健康,自己的晚年生活才会幸福、快乐,才会让儿女们不受拖累。
该文见报后我的内心一直忐忑不安,七上八下,甚至有些后悔。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我不仅、,说出了自己对父母的不孝行为,还在字里行间中了大哥、二哥在孝敬父母方面给钱缩手缩脚、得过且过,送物小里小气、抠抠搜搜不舍得的不孝行为,并把爹娘当年记录我们9个子女孝敬他们的钱数、物品等用图片的形式一起曝了光。
说说你爱人对你的情感变化。
说到坚守,话很长,毕竟5年多了嘛。但我只说一点。那是栏目遇到瓶颈时的无奈和。
王逸人:《扪心自问—中国人的心灵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《16岁,我杀过人》那一篇,主人公是一个叫王冀豫的人,“”时间武斗了人,终生,尤其是他绝不以“悲剧是时代造成”的这个公共理由来逃避,“就是,永远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”。我觉得这才是有的,凡事反求诸己,找自己的原因,请问你对王冀豫有何更深刻的感受?
本报评论
ISBN:978-7-01-015416-9
我们需要面对的还有一个问题,而且这个问题比较棘手。因为每一篇都会涉及一些不便为外的隐私,好坏不论,真实才是它的灵魂,所以牵累到别人的地方,是难以避免的。因此,每一篇发出,不管是作者本人所写还是由我代写,我心中都会忐忑不安,直到作者给我打电话或发信息报“平安”,我悬着的一颗心才能放下。
我评《新文化报》“扪心”栏目
没有谁可以真正地活下去,我指的是思想上的,关乎,关乎灵魂。不管你如何镇定,貌似什么事都没发生过那样地生活着、工作着,而其实,你都是在伪装着自己。也许每一次伪装都是成功的,甚至骗过了你身边不知情的人,但往往到头来,你会突然发现,自己变得如此狼狈不堪,灵魂深处那一度被你刻意掩藏起来的的火种现时几乎星火燎原。的,使你成为一个在的高台上被绝对的痛苦的灵魂。
封面文章》
读者姜峰于2014年6月15日来信
贾广成2015/7/814:17:25
:人有两种生活,一种是凭,一种是昧着行事。有些人属于前者,有些人属于后者。我们的栏目就是力争让后者变为前者,那就是点亮他们心中的那盏“小桔灯”,并朝着它所的方向走。无论如何,我们相信,我们的努力会让世界更美好。
十年慢慢回家,我终于走回来了
(注:编辑—网名蓝莓QQ回访贾广成)
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快一年了,我又一次回到了家里,和妻子、儿子生活在一起。我十分珍惜妻子的宽厚大度,也感到真诚的力量。我提出用自己挣的钱给岳父买一处墓地,妻子说:“爸爸要的是你真诚的,看到你现在这样,会开心死了。”
安静(《哥哥误入,悔不该,我没把他拉回来》2013年4月14日见报)
任何人都会犯错,甚至严重错误。承认自己过去在人格行为上有为核心的“”,对任何一个人来说,都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自觉。“”只能是自发、自为、的,也就是说,它是只能从“我”出发的。卢梭在《录》的开头说,“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、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。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地揭露在面前。这个人就是我。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,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……当时我是龌龊的,就写我的龌龊;当时我是善良忠厚、的,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”。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,承认自己有过的念头,甚至有过的。他说过谎,行过骗,甚至有过偷窃的习惯。他自己在一次偷窃后把到女仆玛丽亚的头上,造成了她的不幸。他自己在关键时刻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。他自己为了混一口饭吃而了自己的。
中国传统文化,强调“自省”的,比如《论语》中便有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说法,却少有“”的意识。“自省”和“”有什么差别呢?“自省”是功能性的,是个德的完善、是教育的完成;而“”则是不带任何功利、彻底地审判,是将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“恶”晾晒出来,接受的。因此,即使像《离骚》、《窦娥冤》这样的忧愤之作,我们感受到的,也只有强烈的。与之相对,像《录》、《复活》、《存在与》这样要求人为自己、为历史负责的作品,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中几乎难觅踪迹。
2
今天,我看到了我的朋友晓舟的那篇《我犯了比父亲更大的错》见报稿。因为这个稿子是我给他提的让他写出来的,原稿我也看过,之后才给你发去的。尽管题材内容新颖—涉及“性”,尤其自己父亲关于“性”的文章,自贵报的这个栏目开版以来从未有过;但我们当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,即其内容存在着一个更加的关于导向方面的问题。从逻辑上来推论,如果作者认定自己现在是错的,是应该的,那么就证明了父亲的做法是正确的了!而其实,不论当时身处什么年代、什么下,这种婚外性关系显然是不被当今社会伦理所接受的。
当然,今天我们谈论意识,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。就像我们在《扪心自问》中看到的,有的错误,是纯粹个人行为所致,还有些问题,则是一个社会中多数人集体参与或者集体无意识的结果。个人错误,道歉和相对容易。多数人的错误,则需要让众多的个体勇于站出来。对于个人来说,只有“”才能让人真正学会换位思考,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、尊重他人的观点、尊重他人选择的。如果说个人的是一种自觉,那么,对于社会而言,意识则代表着一个时代社会整体的水准。换句话说,唯有真正具有意识的个人,才可能真正具备宽容他人的错误心胸;唯有在一个具有意识的社会,才可能真正形成对的普遍认同。而“”意识,在很大程度上,当下依然还是一种稀缺品。如何我们内心深处的自觉,如何让我们每个人都无惧于一场对于自己心灵的,《扪心自问》为我们提供了一面“镜子”,如史铁生所言“发现他人之丑恶,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”,或许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。
“扪心”反映百姓生活,表达读者
蓝莓2015/7/814:12:16
对话人
3
贾先生与我约定到接受采访是在7月23日下午。他是带着伤痛来的,脸颊、肩膀和双手都蹭破了皮,鲜血渗了出来。临来之前,贾先生从住处骑着电瓶车准备到附近的公交站点坐车时,卡在了马牙子上。他说:“当时满脑子都是岳父的事,特别难过,一不留神,就摔了一跤……”
读者看法
文章发表的当天,我真怕大哥、二哥看到了这张,更不敢把这个消息直接告诉他们。可他们两家还是从其他人口中得到了这个信息,并仔细阅读了整篇文章。此时的我,已经做好了迎接疾风骤雨的心理准备,也想好了解释、道歉,甚至还击的话语。让我没想到的是,大哥、大嫂和二哥、二嫂看了这篇文章后,不仅没有、埋怨、责怪我,还高高兴兴地从图们老家打来电话,说这篇文章写得好,很真实,看了很。大嫂还动情地跟我说:“爹娘时我们孝敬得太少了,没当好老大;你说得对,我们是有点太吝啬、太小气了。”二哥在电话中说:“爹娘时我们家孝敬得确实不够,给爹娘那点钱物,还不够我们一家人老去爹娘家蹭吃蹭喝的,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!”家里的其他兄弟姐妹,也打来电话要报样,说要把这篇文章当作最宝贵的物品永久珍藏,经常拿出来看一看;也让来家串门的乡亲们瞧一瞧,我们老爹老娘的事了。他们是一脸的光荣与自豪。
李俊生(《一朵娇艳的红玫瑰,在我手中无望地枯萎了》2012年6月10日见报)
贾广成2015/7/814:15:29
发表这篇,对我的人生有重要意义,可说是我退休生活的转折点。
张传花(《10年前我抛弃父母离家出走,如今我很想念他们》2013年8月11日见报)
十年了,看这十年我都做了些什么?我有什么资格去怨、去恨?又有什么资格让父母为我牵肠挂肚?
年轻时,艰苦创业努力拼搏,什么苦辣酸甜都得受过,克服一切困难把儿女养大成家立业了,而我们却年老了。人老是自然规律,老了生病也是自然现象。看到了本文作者的父亲得的是老年痴呆症,这样的晚年生活本人得不到幸福,而全家人还得受累。而本文作者还是在第一时间内,为父亲做了许多生活方面的护理,尽到了儿女应尽的孝心和责任。她为父亲洗尿布,特别是作为女孩子,能为父亲洗澡等,这些都是儿女真诚的孝心所在。她用训练的方法让父亲自己“方便”,这是一种好心,但采取的方法欠妥。人谁无过?能自省就是好孩子。
蓝莓2015/7/814:47:55
1
至于更多我在背后做的事,还是不多说了,因为得说一千零一夜,你的版面装不下。
刘编辑你好:
真好啊,祝福你们!
“扪心”价值取向充满正能量
我的同学也打来电话:“看了你的文章,我很有感触,难怪你总是劝我要和老公好好过日子,多想想孩子,多包容多沟通,别把离婚放在嘴上……”
第二天,编辑刘姐给我打电话沟通时,我很是兴奋,她肯定我的文笔的同时,流露出对我和哥哥经历的理解和同情,很是温暖。但当她告知我的文章将于4月14日发表时,我的内心又是五味杂陈无法言喻,更多的是忐忑。我知道我的内心还是哥哥的过往的,也在意大家看到后对我的影响。
同事金红说:“真想象不出你这么多年是怎么走过来的。你很坚强,你会幸福的!”
肖金
她跟你说什么了吗?是否提到这篇稿?你们现在的关系是什么状态?
对照我自己,我是一个五个儿女都不在身边的孤独老人,自从2001年老伴病逝,独居已13年了。由于儿女在外地或国外工作,谁也没办法在身边照顾我,我自己必须要面对现实,坚定信心走好自己的晚年生活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,有山靠山没山吧!
王逸人:本刊“封面文章”主笔
读者齐永增2014年12月23日来信
昨天(2014年6月14日),我作为一名读者在“扪心”栏目看到江力女士的文章见报了,我也很欣慰,因为我曾是这篇文章未脱稿时的第一名读者。她让我先看看,那时的题目是《永远的初恋》。她给我念一遍,让我提意见。我觉得她的题目就偏离“扪心”的主题了。后来在编辑的帮助之下才像个录了。我不谈她的文章,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—父亲节,就算我送给“扪心”的一份礼物—说几句话。开始我对这个栏目还没想太多,但见了几篇不同内容的文章,我有了感触。我觉得这个栏目起得好,正当人们都在追名逐利,确也有不少人获得了一点名利或财权,声名大噪,因之有些忘乎所以之时,它出现了。贵报可谓恰逢其时,来了个标新立异,与众不同。它不是地人们再去想入非非,让人们的头脑继续膨胀,纵横,没有,而是来个反潮流,让人们扪心自问,冷静一下,想想自己一生曾做过什么不妥的事、不该做的事。让人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,自己,不忘自己的成长史。
每到夜深人静之时,我总是面对天空,心中暗暗:“爸爸,你是否已经听到了我的?是否知道我在?”
—中国人的心灵
王逸人:看到《扪心自问—中国人的心灵》的出版我本人也挺感慨的,2010年时副刊部设立“扪心”这个栏目我也参与过其中策划的,到如今已经了5年多,它依然像一盏“小桔灯”一样发着光亮,这有点像佛教里所说的“善护念”—好好地,不为虑枉所惑—让人有门,哪怕它是扇小门,却是货真价实的“正能量”。大姐,你来谈谈这其中的坚守吧!
2016年1月,由华商报业集团选送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新文化报》“扪心”栏目精选集《扪心自问—中国人的心灵》正式与读者见面了。
编者感言
多么宽广的胸怀!我真是。我紧紧地握着他们的双手,在心里说:“谢谢啦!我的农民兄弟!”
离婚的妻子有一天给我打电话,说让我回到久别的家里吃顿饭,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。当我忐忑地敲开熟悉、久违的时,儿子高兴地打开门迎接我进屋。
贾广成2015/7/813:57:03
是的,人们的浮躁是该冷静一下了,是该把自己的正能量调动起来回归人性的正本了。只有社会才能安宁,世界才能太平。
这封迟到的信让我终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,感到很欣慰。这样的结果,就是对我最大的赏,夫复何求?
扪心栏目运行5年来,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和喜爱,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。此栏目去年先后获得新闻专栏类一等、第三届省新闻出版精品栏目。
:《新文化报》首席编辑、主任编辑。1995年末进入报媒,拥有20余年的编采经验。曾主编《新文化报》改版10周年系列丛书《足迹十年》《情十年》。现主持、编辑《新文化报》副刊栏目“扪心”。
:人人都有错,人生不可能不犯错,他人的错往往就是我们自己的错;既然如此,我们还有什么苛求他人呢?所以,事大事小不论,能认识到自己的错,感觉到心中的悔,并勇于就好。至于“未来之恶更不敢造”这一条,在他们来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。其实,一些者来的一大目的是怕。因为不受时间,有时虽然没有明显的迹象,但我们的内心却已经感觉到了。
扪心自问
读者王书坚2012年12月2日来信
:贾先生的归宿是我最希望看到的,它也了的力量在逐渐增长。实际上,像贾先生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在“扪心”栏目上还有不少例子。树木负伤,而成沉香。负伤的树木,脂膏凝结为块,入水能沉而且芳香,故成沉香。贾先生就是这样的沉香,他的录让他的爱人感受到了“生了病的木头更金贵”。贾先生是我的老乡,在采访时我们的谈话内容有一些并未见报;其实,除了这篇文字,他为了回家还做过诸多努力,我认为这样的“果报”是水到渠成的。
是父母的宽容卸下了我心中的大石,让我有了崭新的生活。我终于明白,人不怕做错事,怕的是做错事后是否能够勇于担当,是否懂得。殊不知,当你勇于卸下心中的包袱时,心胸就会变得豁然开朗,方知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美好。
定价:36元(注:有需要本书的读者请与本栏目编辑联系订购。可打电话:,也可发短信)
贾广成2015/7/814:05:24
无意间在《新文化报》上看到了“扪心”版。看了几篇文章后,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,当时就冲动着写下了对哥哥的文章,又在冲动之下发到了编辑刘姐的邮箱。当时只觉得把内心的话倾诉出来了,心里轻松了许多。
贾广成2015/7/814:00:34
A06版~A08版编者按:两年前,“广西师大出版社”出了一本南非图图的书,名为《没有就没有未来》。这话说得真好,没有就真的没有未来,但是有条件的,首先是获得人的真诚吧,否则连基本的逻辑基础都不存在。本报的原创栏目“扪心”,就是一个的园地,而今它创办已经五年多,迎来了自己的收获,一本栏目的实录书《扪心自问—中国人的心灵》新近出版,这是与自省的集合,这是向善和的集合,这是前面说的的基本逻辑基础的集合,本期“封面文章”将对话本书编著者,看看的心。
我回家了
单可夫(《我心中永远的欠账单》2011年12月11日见报)
“扪心”的线索都是征集来的,因为我们每期都有“扪心”征文在版面上发出。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面对。因为栏目对题材的特殊要求,使得“扪心”征文的资源非常稀缺。可能有事儿的人不少,想要的人不多,能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达自己意愿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
你妻子几年没理你?
妻子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话:“现在知道后悔了,说明你还有点,爸爸也该瞑目了。”
《扪心自问》的编著者,是我的同事,我也因此亲眼看到了,编写这样一部以“”为主题、记录普通人私人记忆的读本,背后所耗费的心力。如果尚有人愿意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静下心来读一点触动的故事,安放一下为现实琐碎困扰的灵魂,我可以负责任地说,此书值得一读。
至今,这个栏目已磕磕绊绊走过的五年,且得到了业界的认可,近两年相继得了不少。2014年获得华商报业集团新闻最佳策划,2015年获得新闻专栏类一等,最近还获得了第三届出版精品栏目。作为本栏目编辑,我感到压力的同时,也甚感欣慰。
蓝莓2015/7/814:06:57
先声明,本人并非文艺家,更不是作家,也不善写文章,只是一名普通百姓,已退休十几年了。
出版时间:2016-01
贾先生曾是一位环卫工人,家里有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,生活得很平静。但他却犯了一个男人最致命的错误,被判处5年徒刑。妻子因此与他离了婚,岳父因此心力交瘁,最终含恨离世。他出狱后,得知岳父为他所做的一切,内心深处受到强烈震撼,之情油然而生。他特别想回到原来的家,但每次回去都被妻子拒之门外,甚至把他的身份证和行李丢在楼道里。有一次,在他强力拉开门进到屋里时,妻子居然报了警,是三个过来把他带走的。
十月正是收获的时节,农民兄弟磨刀霍霍,正待开镰。就在这短暂的战前休息时间,农民兄弟热情地接待了我,热气腾腾的农家饭菜使我仿佛又回到40多年前青春燃烧的岁月。遗憾的是当年的支书和当年的队长有的健在,有的已经故去;当年的玩伴也已经青春不再,成了爷爷奶奶。他们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,拉着我的手逐一向他们的晚辈介绍当年的我。
作者反馈
我不知道离世的岳父是否听到了我发自肺腑的,但我知道,岳父的胸怀一定宽容了我这个不懂事的不孝之子。
的力量有多大?作者的回馈能给我带来多大惊喜?容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。贾广成是我的辽宁老乡,曾于2014年7月26日在“扪心”栏目发出《岳父,假如您能听到我的……》一文。
编著
:《扪心自问》编著者
王逸人:在阅读此书时有种亲切感,因为每篇都曾在报上先发表过,即使是这样,我还是能被其中的人与事所打动,说实话,我们不是一个有的民族,包括我自己在内。敢于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、自己伤疤,给别人以警示,这个在人性意义讲是相当值得尊重和,我都喟叹这些者们,真的该感谢他们,而你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有更深的感触吧?
四年多。
王逸人:作为编辑,我们都知道一个栏目、一块版都要有它的灵魂,这灵魂其实就是操作者自身的学养和版面要求的结合,“扪心”这块版从开始的“个人救赎”到今天付梓成书,这个灵魂的茎蔓越发清晰,请说说你对此版的培育,因为很多工作都是背后的事情。
还是举一个例子说明。2013年12月4日下午,来了一篇“扪心”征文,是一位叫秦洪湖的作者写的。说的是他爹娘去世后,没有给9个子女留下什么财物,只留下4个日记本;其中一笔一笔地记录了17年里9个子女给他们的钱和物。记得很详细,连一个西瓜、一块月饼都没落下,而且一直是偷着记的,9个子女之前都不知道。这让作者感慨不已、万分。看到这个,我感到很兴奋,觉得题材很难得。于是第二天我就把作者约到,让他带来日记本及全家福等相关资料。
“扪心”文章让我很受
对此,我早有心理准备。在一个没有习惯的国度里,“”一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显得更加沉重,也是一种非日常的生活。而且“”一词我们并不经常使用,一旦使用,就意味着非常严重和严肃,甚至让人望而却步。所以,作为本栏目编辑,我必须要编采合一。就是甭管来的征文写得好不好,主要是看它的力度大不大;而且对于什么是,我也有自己的衡量标准。这个词汇源自佛教。忏,是请求别人原谅;悔,是、之意,即追去之罪。但这样的解释还不足以说出我心中对的理解。因为佛教对的经典解释似乎藏着一个含义—我了,就可以避罪了,或者罪就可以有机会关闭了。这样的说法,我觉得都有惩罚的含义。我认为,真正的,是源自灵魂深处的疼痛,而不是源自恐惧。如果你是真正感觉到了别人的痛,且这别人的痛好像痛到了自己的灵魂深处,与自己的痛毫无两样;而要命的是,这个别人的痛还是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。所以,对这样的“扪心”作者,哪怕他的征文只有一年级小学生的水平或者只是零星素材,我也会如获至宝地把他请到,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,然后替他完善。
贾广成2015/7/814:46:25
“扪心”发文帮我卸下心灵包袱
王逸人:先给大姐道声贺,你在《新文化(300336,股吧)报》主持的“扪心”栏目,经集结被纳入“华商传媒集团系列丛书”,目下已在人民出版社出版,书名为《扪心自问—中国人的心灵》。也恭喜咱们“副刊部”又出书了,咱们部动不动就出本书,前有《第五季节》,后有《情十年》,做栏目真是太有恒心了,所以今天“封面文章”也举贤不避亲,大力推荐这本“扪心自问”,现在你可以纵论一下出书的了。
:谁都会犯错,但有的错可以弥补,有的错一旦犯了,就永远也无法弥补了,而且要付出昂贵的代价。所以,每个有的人都有一个“个人救赎”的过程,或者公开或者隐匿。
你能理解我们农民的心就可以了
岳父在医院做了两次大手术,与疾病顽强地了一年多后,心力衰竭,永远地离开了。岳父临走前已瘦得,气息微弱,但他仍然放不下我这个不争气的女婿。在弥留之际,他对我爱人说:“你千万不要和广成离婚,一定要等他回来。他改好了,你们好好过日子。”最后时刻,岳父的心愿竟然是这样的!这只有增加我这个不孝女婿的惭愧。
:在已刊发的200多篇中,50岁以上的者占大多数。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不少,他们多数是大学生。我个人认为,是一个慢慢的过程。老年者多,是因为随着岁月的沉淀,他们开始了对人生历程的反思,从而引发。比如一些“”者,在那个狂热年代,他们耳濡目染的是“无罪,有理”。那时他们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,很难认识到自己了人就是了,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是积极要求进步的好孩子。不只是“”者,“亲情”者也是这样,年少轻狂时对亲人做了忤逆的事,当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,此去经年,等他有孩子了甚至有孙子了才知道自己当年有多不孝,现在又有多后悔。
出版社:人民出版社
贾先生的这篇刊出后,已经离婚的妻子有一天给他打来电话,让他回家吃顿饭。这是他出狱4年多妻子第一次主动邀请他回家,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。当他忐忑不安地敲开久违的时,儿子高兴地打开门迎接他进屋。家里还是他进之前的摆设,还是他以前吃饭时的座位,饭菜还是他熟悉的味道,他仿佛是在梦中。妻子只是简单地对他说了一句话:“现在知道后悔了,说明你还有点,爸爸也该瞑目了。”
:我接触的这些者,他们百分之百都是善良的人;但善良的人也会犯错,若不认错,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不善良的人了。我觉得是让他们能这么地自己的伤疤,是让他们从梦中醒来的闹钟或者鸡鸣。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某中学“”派头头王市集,他当年65岁,这是他的真名。“扪心”征文发出不久他就到找到我,我们在旁边的一个小饭馆唠了两三个小时。他的记忆力惊人,往事历历在目,且触目惊心。说到他对徐昌武校长和涂良玉老师犯过的错,他眼圈泛红,深切的溢于言表。特别是他到处寻找百岁老人涂良玉,最后对涂老师跪地的那段经历,着实让我。他是我见过的最真诚的者之一。
在采访中,贾先生含着热泪对我说—
王逸人:不知你怎么看待的标准,我个人觉得除了之外,应有一条必须附加,那就是“未来之恶更不敢造”,我不知你是怎么看的?
地希望你工作顺利,生活幸福。
我是你主持的“扪心”栏目的一位热心读者。每到周日,我拿到“新文化周刊”,在享受头版的文化盛宴后,倒上一杯热茶,开始细细地咀嚼“扪心”的文字。我是一个爱动感情的人,多少次我都是含着眼泪读完文章的。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真诚、善良、,也看到了你作为栏目编辑的心血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人本身就是复杂的动物,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做出一些让自己日后疾首的事情,“扪心”栏目给那些受到、心灵备受的人们提供一个、赎罪的机会,难道不是一个最大的善吗?你主持的“扪心”栏目反映了百姓的生活,表达了读者的,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,真为你高兴。
现在,经过你的巧妙修改与润色,提升了文章的格调,修正了文章的导向,也让文章的内容更加厚重了、深化了,更成全了这篇文章。从中不仅体现了你对作者热心负责的,也体现了你丰富的编辑经验与高超的编辑水准。真应该谢谢你对这篇文章所付出的全部努力,这对他可能是一个极大的激励。不只是这篇文章,“扪心”的文章都是满满的正能量,对净化读者的心灵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。
在此,我向所有来稿者致敬。谢谢你们,没有你们,就没有“扪心”这个栏目,也没有这本书,更没有我心灵的提升。
当我手拿时,陈年往事有如老电影一样历历在目,对哥哥的疼惜之情不由得如涨潮的海水来势汹汹,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。这时姨妈打来电话:“看到你的文章了,什么时候咱俩一起去看看你哥哥吧!”我哭着和她约定五月份。
源于反思,源于对文明底线认同之上的“耻感”。国内当代作家中具有意识的作品,如果要我列举的话。一本是巴金的《随想录》。巴金在1955年“反胡风运动”中,“写过三篇文章,主持过几次会”,这些事虽然早已被人们忘记,但是巴金晚年在《随想录》中说:“印在白纸上的黑字是永远揩不掉的。子孙后代是我们真正的裁判官。究竟对什么错误我们应该负责,他们知道,他们不会原谅我们。我常说,做一个作家是我的骄傲。可是想到那些斗争,那些运动,我对自己的表演(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),也感到恶心,感到羞耻。”另一本是史铁生的《病隙碎笔》。在作家史铁生晚年写作的《病隙碎笔》中,谈到自己从20岁就瘫了,困在屋子里头哪来那么多可以写的呢?他说“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,黑夜却漫长。我笔下的人物的行为或心理都是我自己也有的,某些已经露面,某些正置浮于可能性中伺机而动。一个人确切的存在于何处呢?除了在你的所作所为之中之外,还存在于你的所思所欲之中。凡你描写他人,描写的准确,所谓一针见血、入木三分、惟妙惟肖之处,你都可以沿着自己的理解或想象,在自己的心底找到类似的埋藏。这便是人人都需要的理由。发现他人之丑恶,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。”在他看来,“只有的往事,却无抚痛的,不能诚实地面对历史,认识到自己人性中的一面,并为自己曾经做过的蠢事、或被自己过的人真诚道歉和,大约就只能怨愤不断地重复。缺乏意识,只好就把的经验归罪给历史了,以为潇洒,以为豁达。好像历史是一只垃圾箱,把一些谁也不愿意再沾惹的封装起来隐藏,大家就都可以清洁。殊不知,辉煌历史倘不是几个英雄所为,的历史也更是不由几个歹徒承办的。”
在栏目开版倒计时那一周的时间,是我最困难的时候之一。对这个全新的栏目,我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,不知该用何种形式、何种体裁来呈现它,更不知从哪里下手寻找稿源(以前有写作基础的老作者都一一问遍了,可人家没有的事啊)。那时我每周都去净月山上徒步,一上跟几个一起徒步的网友聊起这个新栏目、诉说心中的苦恼。其中一个网友跟我谈起了他十几年前经历的一件懊悔事,是他对不起师傅的事。说着说着,他的眼圈红了,之情自然流露出来……我突然一拍大腿,脑中迅速闪过了“扪心”栏目应有的样式:真人真事、者口述、最好有图片为证……“第一篇就你上了!”网友的抛砖引玉为这个栏目定了位,招来了后面无数篇“金凤凰”,但这本书里我一篇也没有收录他们的稿。他们开玩笑说:“我们都给你当炮灰了!”
:记得梭罗说过:“人虽然不能样样事情都做,也总要做些事情—但这不能成为做坏事的理由。”相信王冀豫对此会有更深的。
自从这篇文章发表后,区里找到我,让我编写《双阳区双阳梅花鹿史志》《双阳区双阳梅花鹿鹿文化》等大篇文章,不下十万字。因为我对双阳梅花鹿发展史还是比较熟悉的,又与“双阳二张”组合集体创作了30集电视剧《神鹿川》……
如今,贾先生回家已有一年多,又和妻子、儿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!
蓝莓2015/7/814:49:58
我听爱人说,我被带到后,岳父为了能保住我的事业单位工作,四处找人打点关系,希望能保我出来。与此同时,岳父还不顾65岁高龄替我工作—每天顶着寒风站8个小时替我扫马,回家后腰疼得挺不住就用热水袋敷一下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月,直到通知传来,我被了……
好的,谢谢。祝福你们。
还有一方面,就是作者本人要出去工作了,而后父亲就被安置到托老所。人人都说唯有家最好,他是一个老年痴呆病人,去到托老所是不合适的。所以,一个老年人,尤其是那些多病的老年人,有家还是在家养老最好。
作为者,没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,而是怀着痛苦、不安的心情,寻求内心的。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,《扪心自问》中最后一章,的对象,不是人,而是动物。这显然不是无心之举,因为最终的指向,是爱、与平等。正是这种价值指向,赋予了那些以意识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。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小说命名为《复活》,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着力描写人性的小说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:“弟兄们,不要害怕人们的,要爱那即使有罪的人,因为这接近于神之爱,是地上最崇高的爱。”由罪而罚、由而复活的叙事伦理,使得这些经典作品在境界上显得尤其厚重而庄严。
父母看到后,就给我捎信儿让我回家了。无数个和父母团聚的场景,在相见的那一刻都变成泪水出来。看着父母变皱的面容,数着父母所剩无几的牙齿,再看看父母嘴角扬起的笑容,我的心都融化了—那是为我而笑的,是发自内心的笑。挂着满脸泪水的我趴在父母的怀里,哭得像个小孩子,嘴里发出颤抖的声音:“对不起,爸妈!对不起,我回来了,我回来了!”“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,不管到什么时候,你都是我们的孩子。”
爱人说,如果我好好过日子,不乱搞女人,不进,岳父就不会替我着急上火,更不会病重去世,是我害了岳父。爱人这些话虽是气话,但她说得一点没错。我思之想之,愧悔越发沉重,常常夜不能眠,以泪洗面……
8日,《爹娘留下的“记孝本”,让我们感慨万千、羞愧难当》以整版篇幅在“扪心”栏目发表,国内各大网站也转载了这篇“录”。
岳父替我扫的那条马就在我家楼下,爱人每天都能看到岳父拖着年迈的身躯吃力地工作着。这也是爱人最恨我、至今都不能原谅我的地方。得知我被了,并被单位,岳父的也彻底地垮了。他一下子病倒,再也没有起来。
:说起来,还在2015年1月,我就把书稿交给出版社了,此后经过整整一年的修改、润色,本书终于在2016年1月正式与读者见面。这里有很多人要感谢,比如本书封面上的文字“一事一失,惶然竟日;一省一世,重拾”就出自诗人任白;还有“夜阑寂寂,往事沉沉,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律是否带给我们同样的;此事嚣嚣,彼岸遥遥,每一个人的都是全世界的”也是他的手笔。
蓝莓2015/7/814:41:17
好,请接着说。
蓝莓2015/7/814:04:41
“”意识不应该成为一种稀缺品
岳父住院后,医生说,岳父得的是直肠癌,这种病最怕着急上火和长时间站立。而岳父正是因为我的事而着急上火又长时间站立的,这无疑诱发和加重了他的病情……
贾广成(《岳父,假如您能听到我的》2014年7月26日见报)
今年春节,有朋友问我:“你最重要的日子是哪一天?”我回答说:“我最重要的日子就是每篇扪心见报的日子,我会在这一天接到作者的回馈。如果接到的是表示满意或者感谢的信息,这一天我就会过得很快乐;如果作者毫无声息,我就会忐忑不安,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。”
《新文化报》“扪心”版给了我向哥哥的机会,也给了我放下内心深处自卑的机会,现在我卸下了心灵的包袱,心里很轻松。四月的天还在飞雪,但我的心真的是暖融融的,眼里看到的也是明媚的阳光。
其实,这样的,我们在《扪心自问—中国人的心灵》(以下一律简称《扪心自问》)中,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。对于家人、朋友甚至陌生人,或者有心或者无意,我们可能都曾造成过。而很多,一旦造成便永远无可。每个真诚的者,都是在下,完成一次对于的心灵救赎。
我要回家看看,妻子把我的身份证和行李丢在楼道里。在我拉开门进到屋里之后,妻子报警,是三个过来把我带走的。
市读者江枫火2011年7月10日来信
战胜敌人容易,战胜自己不容易,人生难得重新认识自己,这是内心世界的一场。我为贵报的开拓创新而喝彩!
感谢《新文化报》,感谢“扪心”栏目,它卸掉了压在我心里几十年的重负,使我轻装上阵,思想重新活跃起来,重新振奋起来,青春重新焕发起来。它使我认识到春天的后面不是秋,何必为70岁的年龄发愁。
王逸人:在书的后记里我看到你写的关于一位贾姓男子的故事,他犯罪出狱后,在上自己的过往,结果已经离婚的妻子第一次主动打电话让他回家吃饭,现在又重新和妻子、儿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。这个又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”,这个中国人喜欢的“大团圆”的结果让人读后为之高兴,从的角度来看,这是“”后最好的果报,不知你对这种“果报”有何看法?
作者的回馈是我最心安的时刻“扪心”栏目编辑
贾广成2015/7/814:49:34
我又一次流下了眼泪。妻子说:“妈妈也看到了那篇你写的文章,我的同事们也看到了,看到后纷纷劝我接纳你回来。我今天所以这样做,就是看到你有,我也圆了爸爸临死时的意愿。”
正因为这样,本科室的郭子峰和两位主任也给了我更多的生活上、工作上的照顾。直到此时,我悬着的心才彻底回到原位,大家没有因为我的出身和哥哥的经历而瞧不起我,而是给了我更多温暖和鼓励。
我很感谢这个栏目,它给我快乐,伴我成长,让我感到作为一个编辑的分量和意义。
在去年七月的一个周末,我在《新文化报》扪心栏目发出了我压抑已久的,向已离世、远在天堂的岳父深深的。
让我焕发青春重回工作岗位
所以,这个栏目起到了一个净化的作用,有着划时代的意义,也是《新文化报》办报以来的一次大的,它给贵报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生命力。通过这个栏目而有个反思的平台,这是本栏目作出的一大贡献,必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。
2011年下半年,我对“扪心”版逐渐有了感情,它像一把神奇的手术刀揭开我内心的伤痛。我大胆地给编辑打去电话,说出我的伤痛,她让我写份稿子寄给。但一直拖到2012年3月份,几次打电话询问稿子进展情况。在她的耐心鼓励下,一直到春暖花开的5月初,我才写出第一稿,并送到。后来,她又约我到进行一次长谈,帮我挖掘出的三个根源,那种场面真像一次组织生活会,既认真又有火药味,可看出编辑的水平及认真态度。大侠主任指挥人给我拍了照,我当时并不认识她,得我满头大汗。没承想,第三天我的文章就见报了。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,同学、朋友都打来电话表示祝贺。
5年多的时间里,在所刊发的二三百篇中,把一些不成文的“扪心”素材做大做强,最大限度地体现它的新闻价值,就是我的工作。
当我举起酒杯向他们对我当年的援助表示诚挚感谢,并就“我心中永远的欠账单”表示时,我的农民兄弟和当年一样,齐刷刷地站起来截住我的话头不让我说下去。他们说,他们没有订报,刊出后,是大队看到给他们的。他们一致表示:我理解他们的心就可以了,再说他们也理解我,因为制度不能违反。他们说,以后,他们的日子好过了,还指着窗外对我说:“你看当年的泥草房可还有一间?这里的家具和家电可比你们城里人逊色?”反过来,他们还感谢我还想着他们,在他们生活困难时帮助他们找活干……
更让我意外的是,卢检会在全院大会上表扬我的文章。他说:“我院内网的励志小故事开展得很好,大家看看,故事精短但含意深刻,对人生是一种教育一种触动,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励志典型,安静在逆境中成长,并写出这样好的文章,她就代表了一种正能量,她就是我们学习的典型。”
一个人如果不能卸下多年的心理重负,一吐为快,实为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。是都需要的,如果你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心,而看到自己真实存在的恶,你自然会。不管我们哪里,唯一永远和我们相伴的是灵魂,所以现在我们不妨更多地给灵魂以培育,以力量,而不是等到临终之时,哀叹。
好,特别好。你这稿发出之前,你妻子是怎么回家的?请举例说明。
蓝莓2015/7/814:01:58
虽然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,但我心里并不轻松。一般情况下,发出当天作者就会给我打电话或发短信了,但此文刊发一个多月后,作者才给我来了一封信—
编著者简介
王冀豫是人,我们没有见过面,只是在电话里交流沟通。那时“扪心”刚开版不久,我在凤凰卫视看到有记者采访他的画面,他的真诚让我。据我所知,他是国内率先在上站出来的人。经多方沟通,我们联系上了。记得是他给我打的电话,通话时间不长,信号也不是很好。言谈中,我感觉他是个而学养较深的人,而且对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直言不讳。都说了些什么我大多忘记了,只记得我曾问他:“那个被的青年的家人这么多年没找过你吗?”他说:“从来没有,但就是,永远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。”王冀豫的例子告诉我们,地道的,是随时准备把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,时时都要磊落,任何隐瞒都是没有必要的;因为你瞒得了别人,却瞒不了自己的心。
感谢这位妹妹对这个栏目的关注和夸。在这里,我借此机会说一说我经营“扪心”栏目的一点感受吧。
你觉得是发现错了之后就该立即进行的,我认为这在国家比较常见,因为他们相信:意识不到自己的,是更大的。但在我这个“扪心”栏目里还没见到即时者,他们说的都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事。我认为,,就是承认自己和缺失;,就是自己内心的,以期心灵净化。无论是即刻还是几十年前,要实现的完善,都是绝对必要的。
编辑:王逸人美编:王聪
12月6日,做版完毕,大样签发。可是第二天也就是周六一大早,我还在睡梦中就接到作者短信,要求把文中大哥、二哥的名字隐去,怕发出来引起家庭纠纷。我很为难,因为按出版流程大样是不能更改的。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给编辑中心负责人打了电话,要求改动。他们没有责备我,反而支持我要充分地考虑作者的要求。于是,我在7日晚大样拿到印刷厂付印前又到把这个重新梳理了一遍,斟酌了一个多小时。
其实,我更要感谢的是此栏目的作者们,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我在编著本书时,打算用原图,而且一些文章的细节也需要进一步印证。我就找到他们,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帮助。比如秦洪湖、秋、李有志、留念、周徉辰、刘远厚等作者都提供了原图;而山皮石、赵志昌等作者,在刊发时出于顾虑没有提供个人照片,这次出书都提供了照片,其勇气和着实让我。
阅读很轻松,感受很沉重,也许此书的看头就在于此。
还是我进前的家中摆设,还是我以前吃饭时的座位,还是熟悉的妻子炒菜的味道,我仿佛是在梦中。
贾广成2015/7/814:11:05
王逸人:我有一个观察,想和你交流一下,那就是我发现《扪心自问—中国人的心灵》书中的者大部分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,年轻人的比较少,这仅仅是个生命历程还短,所以做错事的机会就小吗?也不尽然吧?其实我觉得是发现错了之后就该立即进行的,不能等以后再说,这个你觉得呢?
刘编辑你好:
原来会有这么大的力量,为什么我没有早一天呢?,让父母少了一份忧伤,多了一份快乐;,让我压抑的心情无影无踪,让我的生活每天充满阳光;,让我的工作顺风顺水,让我的孩子健康成长;,让我与爱人敞开,也让我得到了更多人的掌声。
贾广成2015/7/814:07:24
贾广成2015/7/814:03:30
在采访中,作者谈了许多上没有的细节,说到心酸处,不由得声泪俱下。采访完毕,我连夜根据作者原稿和采访内容重新丰富。写完我又把发给作者,让他确认一下。他看完后,还让自己一个在居住的弟弟看了,然后发还给我,并要求文中涉及的兄弟姐妹都用真名。
人,为什么总是在遭受“”之后才会?究竟要发生多大的悲剧才会珍惜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?本书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:做了错事不怕,最怕的是当我们后悔的时候,已经无处言悔了。
近日在单位电梯上,有位我不认识的年轻同事对我说:“姐,你的那个扪心栏目,稿子的线索都是咋来的啊,怎么那么感人呢?我总是能看哭。”
2014年9月,在我正式退休后的国庆节期间,我又来到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—双阳区齐家镇李家村11社。